Bei Ling ,貝嶺,2011年法蘭克福書展上,Ekko攝。2011 frabkfurt book fair,photo by Ekko

專制是造成流亡文學的基本要素,

貝嶺,生於上海,長於北京,

2000年因在北京印行《傾向》文學人文雜誌第十三期,

而被北京公安局拘補入獄,並被控「非法印刷出版」罪,

之後被「遣送出境」,此後他的流亡生涯就此展開。


在這期間貝嶺體認到:「家是中文,不再是中國」,此後流亡的距離冷感,讓貝嶺對周遭事物有更超脫的觀察能力,也令他反思流亡文學針對現實反應的重要性。如同前蘇聯及東歐的文學史一樣,作家應是時代與世事的見證者,對於提升人們對世事複雜性、豐富性的認識有其理想。

曾獲選為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和作家中心(2002-2003)駐館作家、德國柏林文化基金會駐地作家(1998)、德國國家交換學人、美國布朗大學 駐校作家、澳洲雪梨科技大學文學創作與文化研究專業客座作家(2007年)等。


主要著作:

《離:中國》文學回憶錄(德譯本,德國書亢出版社Suhrkamp Verlag2012

《犧牲自由︰劉曉波傳》(德譯本,德國 Riva出版社,2010)

《貝嶺詩選》(英漢對照,傾向出版社, 2006、2011)

《今天和明天》詩集(灕江出版社,1988)。

 

共同演出:帶著一本來自塔盧莎的書/

表演者:崔綵珊

現為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,目前從事肢體即興創作演出與音樂即興表演。

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思緒,那我是否可以假設紅色的毛線是血液,在流動的過程中也連帶著記憶。於是在進行紅線的纏繞或是抽絲剝繭的表演時,某種程度上我也正用身體書寫他者的回憶,然後用線分割存在的空間,而後重新建立回憶創造出的意識邊境。


阿崔 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etryfestiv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